2025年4月16日,学校组织在校留学生赴武宁县罗坪镇关山村开展“国际中文日”主题活动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挂牌仪式。此次活动以“中文连接世界,文化助力乡村”为主题,通过语言学习、文化体验和乡村实践,让留学生在谷雨时节感受汉字之美,读懂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。
从田间到餐桌:中文实践融入乡村生活
上午,留学生们走进冲里智慧产业园,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实践与成果,动手参与蘑菇采摘。在采摘过程中,同学们逐一收集老师事先藏好的汉字偏旁卡片,为下午的汉字拼图大赛做好参赛准备。

午餐时分,留学生们亲手体验包饺子。调馅、包捏、煮制,大家热情参与,在欢声笑语中感受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乐趣。

实践基地揭牌:搭建中外乡村对话平台
下午1时,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棉花山“火车头”干部教育培训学院隆重举行。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(国交处、港澳台办)院长(处长、主任)朱王海、武宁县罗坪镇党委书记赵钢出席仪式并共同揭牌。该基地的揭牌,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又一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,更将成为向国际社会生动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重要窗口。

谷雨时节话汉字:从节气到文化的沉浸体验
揭牌过后,人文学院副教授徐紫云为留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‘谷雨’节气说汉字”文化讲座。讲座以谷雨节气为切入点,结合农耕文化与汉字演变,生动讲解了“雨”“谷”“春”等汉字背后的自然哲学与历史渊源。留学生们通过互动问答,深入理解了汉字“形音义”一体的独特魅力。
讲座后,一场趣味盎然的汉字拼图大赛将活动推向高潮。留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,协作完成包含节气农谚、乡村主题词在内的汉字拼图任务。学生们全神贯注,面对打乱的汉字拼图碎片,凭借在讲座和此前活动中积累的对汉字结构、笔画的理解,争分夺秒地拼凑。在紧张又欢乐的氛围里,留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对汉字的认知,更在交流协作中感受中文的博大精深。


生态探访:文化体验延续精彩
最后,师生们参观了长水村生态价值转化中心、科普馆、千年红豆杉,深入了解乡村生态保护、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,感受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成果。中文在这一过程中,成为记录乡村变迁、传递发展理念的重要工具,承载着历史与未来。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丽娅感叹:“我很喜欢学习中文,中文学习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,而此次乡村实践活动就像一扇窗口,让我看到了更精彩的中国故事!”


此次“国际中文日”以汉字为媒、以乡村为课堂,让中文学习“活起来”,让乡村振兴“看得见”。今后,学校还将继续探索“中文+乡村振兴”实践路径,持续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,展现乡村生动发展活力,为促进文明互鉴贡献高校力量。
罗坪镇副镇长鄢路遥、罗坪镇人大专职副主席陈鹏宇、罗坪镇副镇长盛希希、关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荣贵,学校驻关山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邓振华、国际学院(国交处、港澳台办)副院长(副处长、副主任)尚勇等出席活动。